有读者来信倾诉说自己心好累,每次跟老公发生一些小争执,他的第一反应总是推卸责任,甚至还反过来指责错的是她,“像这个周末,他开车带我出去,跟着导航走,还是开错了路,我还没开口说话呢,他就说是因为我在边上让他分心了。”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燕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与家人和朋友相处中,有人犯错被指出后的第一反应是反驳,而且喜欢从别人或者外界找原因,总之,从不认为自己存在过失,这种习惯大多跟原生家庭有关,可能小时候犯过错,被父母预设了很可怕的结果,导致他第一反应会说自己没错,甚至狡辩或者撒谎。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原因复杂:有人在亲密关系里“强设”了完美,有人曾因犯错而遭受重罚
习惯性反驳一般表现为,一旦被指责就会立刻否认,“我没有”“不可能”“还不是怪你”常被他们挂在嘴边,甚至有的人还会上升到人身攻击,否定对方的一切。可能不少人会想起综艺真人秀节目《再见爱人2》中,一位女嘉宾时常指责丈夫是“拖油瓶”“罪人”。
张燕告诉记者,习惯性反驳的现象,在一些亲密关系,如家庭中就特别常见,在遇到一些问题,需要错误归咎时,有些家庭成员不能承受别人对自己的否定,同时自己也无法面对因错误而需要承担的责任,就会想着反驳。
相对来说,在亲密关系中,更容易出现习惯性反驳现象,因为大家都希望自己是完美的。
张燕以亲子关系为例解释说,父母在这方面的表现可能会更加明显,他们很难承认自己错了,其实就是想维护一种“完美父母”的人设,会暗示自己不是一个会犯错的人。
习惯性反驳这个本能,也有可能和原生家庭有关。张燕分析认为,“比如说,父母从小就要求我们不能犯错,一旦犯错,后果将非常严重,这个后果被他们预设成了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所以我们就无法接受自己犯过错,以为这样就能避免可怕的后果,因此习惯性反驳说‘我没有错’,甚至狡辩或者撒谎。”
张燕遇到过很多有这样困惑的母亲,她们来咨询说孩子怎么也不肯承认错误,真是让人头疼。其实,这就和孩子承认错误之后会面临的惩罚有关,“当孩子预判到如果他承认错误,父母的反应和给他的惩罚,是自己无法承受的,于是他就用说谎反驳的方式来避免这样的归咎。”
所以,从原生家庭或孩子阶段来说,一个人养成习惯性反驳,可能与他在家庭关系中经常被指责、不容易被大家接纳有关。
弊端多:既丢失自我成长机会,也会失去良性沟通
那么,什么样的人容易养成反驳习惯呢?张燕认为,当一个人心理能量足够强大时,他是能够客观看待自己的,能承受错误带来的后果,并且外界评价对他的影响也不会大。
另一方面,在人际关系中,如果对方能够包容和接纳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自己也就能够坦然去面对,而不会习惯性从别人身上找过失原因了。因此,那些习惯性反驳的人,在这些关系当中,尤其是家人关系里,是没有得到理解、接纳和认可的。
其实,习惯性反驳带来的影响和伤害是很大的。张燕举例表示,首先他们可能不会反思自己,从而丢失自我成长的机会,“一个勇于承认和承担错误的人,是能积极看见自己错在哪儿的,也能积极面对别人的建议,继而得到纠正。”人都是不完美的,正视自己的不完美,平静地去对待,并积极地规避、改善和调整才能得到成长。
其次习惯性反驳的一大弊端还体现在对外沟通上,一旦对方发现你喜欢习惯性反驳,就会有顾虑,担心你玻璃心,继而可能放弃跟你的交流沟通。
这种零沟通在不少婚姻、友情中也存在,张燕说,“其实人际关系是互动的、流动的,它必须有不断的调整和适应。如果其中一方只是一味地反驳,那就无法流动,关系也就无法良性循环,亲密关系就会受到影响,比如友情就只能点到即止,没办法做深入交流,得不到心灵上的共鸣,就很难交到知己好友,也就越难得到真正的信任和尊重。”
张燕认为,一个成长型的人应该保有的心态是:我即使有一些错误,我即使有一些不完美的地方,但也不妨碍我自信,我仍然有很多闪光点、优点,值得别人信任和赞美。
如何避免: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并练习正面表达
改变习惯性反驳的前提,首先是自我觉察到需要去改变。张燕表示,就像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一样,改变的能量都是来自内心的意识,就是说,他拥有承担自己犯错的能力,也做好了承担后果的心理准备。
然后,再去学着接纳自己。张燕表示,要多去发现自己的优势优点,尽量放大,尤其是自信心不足的人,需要通过有效方式去加强自我肯定,我们更加自信了,也就能试着去接纳自己的不足和有可能犯的错。
既然已经形成了反驳的习惯,那么也可以试着去“训练”自己改变。比如积极地练习正面表达,先接纳和肯定自己的情绪,合理表达需求和感受,再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期待,即使你们有矛盾,也会更容易解决。
另外也要学会倾听,选择在自己的身体和情绪调整到相对好的状态之后再沟通。比如在发生一些关系冲突时,学会冷静和倾听,不要着急立刻解决问题,等事后大家都心平气和时再梳理关系,真诚地提问听不懂的地方,梳理问题,积极面对自己的过失。
张燕也表示,如果还是觉得困难,可以求助专业心理咨询机构,也可以向最信任的朋友求助,他能够理解你,共情你,帮你去“看见”自己,“如果你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需求或弱点,其实这个表达的过程,于你自身而言,就是一次疗愈。”
所以,我们不需要太谨慎小心地去呵护自己的玻璃心,遇到错误和问题,先慢下来,不要第一反应就是反驳,我们都不完美,会犯错,但我们愿意完善自我,继续成长。(孔小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