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来了
幼儿天生爱玩,喜欢在自然环境中自由探索,很多幼儿园为此打造了具有自然环境特点的区域,如:种植地、饲养角、水栽土培区、小树林、花园等。幼儿总能在这些地方发现蜈蚣、蚱蜢、蚂蚁、蟑螂等动物,他们或是大声尖叫着,或是好奇地抓起观察,或是伸脚踩踏动物……在幼儿园里,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幼儿安全且有效地观察动物呢?幼儿与动物之间怎样友好相处、共生共存?(一名幼儿园教师)
专家观点
在幼儿园里,幼儿与小动物相处的过程是儿童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及情绪情感发展中的重要一环,观察是幼儿与动物相处过程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对由此引发的“如何安全有效地观察动物”“如何与动物共生共存”等问题,我认为幼儿教师应以观察者、引导者、教育者、研究者和伙伴的身份介入活动过程,从观察方法、活动设计等方面施与有效指导,激发其观察与探究的兴趣,支持幼儿由观察动物引发的深度学习,促进幼儿与动物和谐共处,萌发其尊重生命、热爱自然的情感。
1 对幼儿喜爱动物的天性,教师要“顺”
了解幼儿的心理特征。喜爱小动物这种人类的“亲生物行为”亦是幼儿的天性,他们看到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时会开心不已,而对毛毛虫、蜈蚣、蟑螂等动物的恐惧感往往是后天因素使然,如:性格胆小、缺乏动物知识、受到负面引导等。所以,作为幼儿教师,应充分了解幼儿这一心理特征,理解和接纳幼儿看到动物时大声尖叫,或是好奇地抓起观察,或是伸脚踩踏等心理发展过程中的自然表现,鼓励幼儿与动物建立健康的互动关系。
丰富动物相关知识储备。为呵护幼儿对动物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满足其初步认知需求,幼儿教师应秉持对待科学教育的严谨态度,通过查阅动物相关资料,对动物学知识进行“蓄能式”储备,夯实自身的科学素养,多开展动物教育活动,积累实践经验。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动物主题环境,提供动物百科故事书,选择一些有趣且富有教育意义的纪录片、动画片或儿童节目,向幼儿科普动物知识,满足幼儿对动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创设多样化的互动环境。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一个丰富、有趣且安全的与幼儿互动的环境。可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尽量选择本地便于饲养且性格温顺、适合幼儿接触和观察的小型动物。要时刻注意动物的健康状况,指导幼儿很好地照顾它们,从而打造一个安全、科学、富有童趣的幼儿专属动物乐园。幼儿园还可购置动物标本、图书,发动家长和幼儿一起搜集资料,或让幼儿自制作品,引导幼儿对静态的动物进行细致观察。对于具有良好生态环境资源的幼儿园,应尽量让幼儿到自然环境中与小动物亲密接触。
2 当幼儿有观察的兴趣时,教师要“启”
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点。捕捉幼儿对小动物的兴趣点是一个既有趣又富有教育意义的过程。教师可以仔细观察幼儿在与小动物接触时的反应与表现,记录幼儿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能反映他们特别关注或兴奋的时刻。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提升,他们对动物的兴趣点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要定期与幼儿交流,了解他们当前对哪些动物或动物相关的主题感兴趣,并据此调整教育内容。还应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每个幼儿对动物的兴趣和关注点都是独特的,应给予尊重和鼓励,以认同与支持的态度与幼儿开启一场快乐的探究之旅。
提出观察动物的具体要求。在幼儿观察动物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提出一系列要求,以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要提醒幼儿注意安全,如与动物保持适当距离,不随意触摸不熟悉的动物,要尊重动物,不干扰或伤害动物等。教师应鼓励幼儿从多感官的角度观察动物,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以更全面地了解动物,还可通过饲养、喂食等方式让幼儿真实感知动物的生长变化。此外,还应告诉幼儿,动物属于大自然,原地观察就好,如果想要看得更清楚,可以放在容器中观察,但是观察后别忘了把它们再放回原位。在提升幼儿观察力、分析力的同时,激发其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制定与动物相处的规则。教师和幼儿要共同制定饲养制度,明确饲养环境的要求、食物的准备、喂食次数和数量、观察时间和周期、饲养区的打扫等事项,这有助于确保动物得到妥善照料,同时为幼儿提供参与饲养活动的机会。教师要提醒幼儿用温和的声音、轻柔的动作与动物交流,不拉扯、拍打或吓唬,要避免过于亲密的接触,如亲吻、拥抱等,不要碰触动物的眼睛、鼻子、嘴巴等敏感部位。教师还应全程监督幼儿与动物的相处情况,以确保幼儿安全并及时纠正不当行为。要求幼儿接触动物后洗手,保持个人卫生。同时定期清洁和消毒与动物接触的物品和区域,预防疾病传播。
3 当幼儿有探究的欲望时,教师要“导”
掌握观察动物的科学方法。幼儿与动物之间的友好相处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观察关系,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和生命的共鸣,教师需在这一过程中定位好“引导者”角色,导航幼儿的动物探索之旅。要根据幼儿对小动物的兴趣点及动物的特点,制定详细的观察计划,明确观察目标、观察内容、观察方法、时间安排等,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观察动物,用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的方式,全面地了解动物的特点。掌握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观察方法,将观察与探究结果表征在“动物观察记录表”上,细致全面地观察动物。最后,教师还要组织幼儿一起回顾观察过程,分享彼此的发现和感受,由自然观察走向深度学习。
提供观察动物的设备支持。适宜的工具支持能使幼儿在观察动物时,更聚焦它的特征变化,更精确地去观察一些细节,帮助幼儿收集更多的信息。提供给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观察的工具应有区别:小班幼儿注意力时间较短,可给其提供外形有趣、方便抓握、观察视线宽大清晰的工具,如大号放大镜;中班幼儿有意注意时间较长,在观察动物时会进行观察比较,以发现“相同”和“不同”,可提供功能要求更高一些的观察工具,如常见的放大镜;大班幼儿更注重对动物特征的细致观察和连续观察,因此,除提供日常的工具外,还可提供电子扫描显微镜、高倍显微镜等,支持幼儿能够更投入地观察动物的外部、局部特征和变化。
拓展延伸观察动物后的活动。幼儿观察小动物后,可以通过一些富有创意和教育性的活动来拓展和延伸他们的学习体验。可以开展实验,如观察蚂蚁如何搬运食物、蜗牛在不同表面的移动速度等,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写生活动也是观察动物的一种极佳方式,幼儿通过细致观察来捕捉动物的外形特征,包括动物的体形、颜色、毛发、动态变化等,进行艺术创作,可以有效提高观察力与表现力。此外,一些动物主题的角色表演游戏也能让幼儿模仿动物的行为和声音,增进对动物习性的理解,由此巩固和拓展观察小动物时的学习成果,还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多方面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