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9日消息(总台记者江晓晨 杨守华)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到博物馆去,当下已然成为一种热门度假方式。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假期,各大文博场馆人气爆棚。伴随“博物馆热”的兴起,展厅内也掀起了“讲解热”的浪潮。观众不再仅仅满足于观赏展品,而是希望有“懂行”的人讲讲展品背后的故事。
博物馆人气火爆的背后,争议也接踵而至。博物馆吵闹如“菜市场”,看展成了“到此一游”;讲解水平参差不齐,奔着“文博研学游”却学而无获,更严重的连文物都被挤倒。博物馆热如何既保“温度”又降“虚火”?
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8天假期,国内旅游出游人数8.26亿人次,其中,参观打卡博物馆成为不少人出游的首选。
北京的魏先生利用假期打卡了故宫博物院、军事博物馆、中国科技馆、国家博物馆等多个场馆,在他看来,博物馆就像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
魏先生说:“我是文博爱好者,在博物馆里就好像亲临历史一样,感受先人生活过的痕迹,仿佛那段历史又活过来了。”
不过,博物馆火爆的同时,也暴露出了问题。有人把博物馆当“遛娃”场所,有人长时间占用最佳拍摄位,有所谓“讲解员”毫无顾忌地大声解说……这给正常参观的观众带来了不好的体验。原本安静、惬意、严肃的博物馆,甚至吵闹得像“菜市场”。
这个假期,南京博物院一口气上新五个艺术新展。从外地专程赶来看展的李女士告诉记者,进入博物馆后还是存在体验上的不足。
李女士说:“感觉人也蛮多的,就很吵、很挤,体验感也不是很好。有时候前面也挤不进去,想更近距离地看也看不了。有些人就是来博物馆拍照打卡的,就一直在拍照,也会影响到其他游客。”
不少游客和李女士感受类似,要么一票难求,要么体验不佳。
游客甲:前一个星期都预约了,预约不上。
游客乙:人特别多,大家都是走马观花,没有办法去很好地感受展览的部分,没有仔细听讲解的是什么。
文博场馆展出陈列的文物瑰宝无一不是文明的凝结、历史的积淀。驻足静观,感知文化之美,才是正确的参观“姿势”。甘肃山丹艾黎纪念馆资料室副主任马丽表示,现场除了观文物,还有听文物,一个合格的讲解员能起到连接文物与游客,又观照古今的纽带作用。
马丽说:“一个合格的讲解员,都不能说一个优秀的讲解员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和知识修养。因为我们作为博物馆的文化传播者,我们就是观众与展品之间的纽带,观众对展品以及展品背后的历史文化了解程度就来自于博物馆讲解员的知识储备和文化素质。”
那么,博物馆看展体验不理想,造成这种偏差的原因是什么?
不少人看展如走马观花,蹭热度是原因之一。有些博物馆虽有每天上万人参观记录,但绝大多数都是“到此一游”走个过场,许多人虽然身体走进了博物馆,但心灵还没有完全沉浸展馆当中。这样的“博物馆热”,一定程度上也就掺杂了“虚热”的成分。对此,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黄洋建议,在博物馆参观,要努力让自己从“看热闹”变成“看门道”。
黄洋说:“我们的观众不能一味地跟风进行网红打卡,博物馆是一个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所以我们的观众应该是具有相对明确的目的性。”
在江苏师范大学教授王莉看来,有部分博物馆展览的策划主题、内容、呈现方式、贴近性、生动性不够,也是看展效果不理想的原因。
王莉说:“讲解员的语气、语调没有任何问题,但是搞得太学术化了,我觉得博物馆的讲解要根据不同的受众来进行,博物馆应该是作为小孩子或者家庭‘第二课堂’的活动,要让人人都能听得懂。”
对此,山丹艾黎纪念馆资料室副主任马丽深有体会,她觉得,讲解员需要自己动手写解说稿,并且还要具备因人施讲的能力。
马丽说:“博物馆讲解员要加强对讲解内容的研究和了解,必须亲手去写讲解词。还要做到针对不同职业,不同文化水平的各种观众采取不同的讲解方式,选择不同的讲解内容。”
“博物馆热”折射的是人们对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表示,“若典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教育则是博物馆的灵魂。”发挥好、利用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应是“博物馆热”的题中之义。
贺云翱说:“博物馆要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服务质量,加强宣传,提高讲解水平,改变那些程式化讲解,要适应更多的不同层面的观众的需求。”
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要,进一步提升博物馆开放服务水平和质量,国家文物局日前印发指导意见,就规范和加强博物馆讲解工作进行部署。指导意见明确,各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统筹指导所在地区博物馆结合实际情况,适度增加固定时段免费人工讲解频次,定期组织博物馆馆长、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科研人员或策展团队开展公益讲解活动,不断增加优质讲解服务供给。
指导意见还要求,各地博物馆应探索申请备案、培训考核、持证上岗等机制,将信用良好的社会讲解个人或团体列入“白名单”统一管理;应重点加强社会讲解内容审核把关,通过提前报备、检查巡查、社会监督、网络监测等方式,及时发现并纠正歪曲史实、戏说历史、扰乱秩序等行为,纳入“黑名单”重点监测和管理。
|